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美文 >> 正文

朋辈心电077| 悠闲的“氧气”

发布者:编辑:王莹 [发表时间]:2021-12-08 [来源]: [浏览次数]:

“江南,秋自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湿润,清淡,这是贾平凹先生眼中南国的秋日。看不饱,尝不透,这是他的评价。字里行间描绘出的一幅淡雅秋景图看似与文题《故都的秋》毫无关联,却冲淡了其对故都的秋因满腔热忱而采用浓墨重彩式的描绘所带来的不适与“缺氧”感。先生于此处的淡淡闲笔,让人从其故都深色的秋中回眸,在满目的清冷中,思及人物情理。

闲笔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小说题材中最为常见。小说情节往往需一波三折突显其味。情节愈陡,如登险峰,一步登天,一步坠入万丈深渊,让人心慌意乱,难免生出窒息缺氧之感。

思及当下,许多粗糙的网络小说就是利用这样一种窒息缺氧的感官体验以抓住读者们的心,一味地设计出各种夸张的情节来刺激读者,使读者沉浸于一种无锚之船上下浮荡的情感体验中,心灵逐渐丧失其本有的生命力与判断力,在缺氧的状态下麻木地接受“无氧”文学之毒害而浑然不觉,甚至狂热地追捧,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熏陶氛围,更失去了自我应有的思考力和审美力。

难觅读者之共鸣,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这类小说缺乏文学必备的氧气的缘故。一个好的作家不耽于塑造出多么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一处处闲笔,是为了让我们更冷静地感悟和回味作品的余温。其更是指向了文学作品的要义:“真实世界的一面镜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那“一呼一吸间”我们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追忆过往,思及未来。

诚然,我们强调文章“有氧”,但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作品都要发展成汪曾祺式的平淡风格。不同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呼唤文学的“有氧”,实质上是呼唤我们对待文学“静思考”的回归。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若无理中见妙处,自然也为文学佳品。

在经历了“无氧”文学的窒息体验后,我们更能感受到闲笔这一“悠闲的氧气”所带来的珍贵妙用,“于闲处设色,闲处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