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美文 >> 正文

朋辈心电103| 探死生,更知如何活——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发布者:编辑:王莹 [发表时间]:2022-06-02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个法院审判员,伊凡·伊里奇,一辈子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能够巧妙和谐地处理公务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拥有体面的地位和家庭。最终,他死了,死前痛苦地否定自己为“体面”而活的“不对头”的一生——这就是《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小说很薄,故事也并不复杂——这不过是一个虚构人物的简洁明了一生。但作家笔下虚构的伊凡·伊里奇仿佛就是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人物,他的身上似乎投射着你我的影子,他的生死教训以及面临死亡时痛苦的思索与反思,正是自人拥有生死观之时就困扰着人类的生命哲学。因此,探伊凡·伊里奇之生死,不仅仅能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晚年精神世界,更能对人之生死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影响我们对“如何生”“如何活”的生存考题的解答,最终将影响蔓延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伊凡·伊里奇之死

《伊凡·伊里奇之死》表面看写的是主人公伊凡·伊里奇之死——以其死为标题,以宣布其死亡的新闻为开篇之语,实则以死亡为指向与终点,将笔墨重点落在通往死亡的过程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恰揭示了人的一生——死亡是生命旅途的终点,凡是人,一定会死,“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的结局,人向死而生。开篇之时,伊凡·伊里奇的节日降临了,他死了,这没什么惊讶的,凡是人都会如此,伊凡·伊里奇是人,他实现了他的结局。但是我们会好奇,他是怎么走向死亡的?他这一生过得如何?于是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回溯过去,写其如何“生”,如何填补生死之间的空白,如何走完生的旅途。这是独属于伊凡·伊里奇的一生,也是小说的重点内容所在。这又对应了人虽然会面临相同的结局,但走向结局的过程却独一无二。生的旅途一旦触及死亡的边界,伊凡·伊里奇的生命就面临终结,他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故事的句号落下,但其“生”的警告与劝诫却永不终结。

 

伊凡·伊里奇之生

伊凡·伊里奇之生,总结起来不过“钱”、“权”二字,这两个贯穿其生命的人生关键词,在他的生活中外化为“体面”的生存状态。他拥有体面的工作、体面的婚姻、体面的举止甚至体面的消遣爱好,他为自己贴上“体面”的标签,其背后是可怜的虚荣心与权欲,“公务的乐趣是满足自尊心的乐趣,社交活动的乐趣是满足虚荣心的乐趣”。他也因此获得最肤浅的快乐。

但是站在生死边缘,回溯过去,他真的快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的世界完全被钱与权充斥,人类的本真的情感与存在的价值被抹杀。伊凡·伊里奇,就其处事能力与工作状态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才能、令人羡慕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羡慕”完全出自于对这个人的赏识而非外在物质的加持,因此,倘若他能够有正确的处世原则,对生死哲学有所思索,也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而就他选择的这一生而言,尽管他有才能,但由于他的错误的处世观念,一切都“不对头”。他拥有体面的婚姻,但和妻子貌合神离,他的冷漠埋葬了妻子的爱情。他拥有体面的工作,能够轻松处理人际关系,但同事们对于他的死亡消息,想到的尽是职业调动。他拥有体面的住宅,但那也不过是所有并不十分富有但是又想摆阔的人家里的雷同配置。他的“体面”的一生,如同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成功模板,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就连喜怒哀乐都是模板里的反应,是任何崇拜钱权的人都会产生的雷同的反应。他的肉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他的灵魂在进入法律学校之时就开始沉睡,直至死亡来敲门,才逐渐苏醒。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期,那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日子,长大时的愉快在死亡面前反而变得渺小、令人生厌。何以至此?因为他看到自己为别人而活的可笑与毫无意义,对一切的虚伪心生厌恶。追根溯源,这是因为他终于认识到应该“如何活”,这就指向的人类应该如何活的终极问题。

 

人该如何活

人到底该如何活?千百年来,这个问题始终经久不衰,在哲学理论、宗教思想、文学作品中散发着耐人寻味的魅力。《伊凡·伊里奇之死》显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人不该如何活”的道路,这条路对为钱、权、体面而活的活法进行反思与批判,最终指向的目的地还是人应该拥有的生活方式。

伊凡·伊里奇之死警醒世人不该为钱、权、体面而活,不该为他人而活。钱和权固然重要,但这些物质归根到底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工具,不应该让其成为支配人类的主宰。活着,需要物质来源,这是无可奈何的,但不能因此忘记精神世界充盈与富足。何况追求物质财富与丰富精神情感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在追求物质之中发觉并放大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岂不美哉?伊凡·伊里奇若是能够真诚地审查案件,发觉自己的工作能够维护正义甚至拯救他人一生,精神必不会如此空虚寂寞。

伊凡·伊里奇包括他身边的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又在告诫人们,死亡并非“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遥不可及的存在。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不是例外,抱着侥幸心理躲避自己的死亡命运,整日浑浑噩噩,到头来终究是悔恨与痛苦。人向死而生,铭记死亡,让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存在的价值。

伊凡·伊里奇的生活,是“最普通、最平常”,也是“最可怕”的生活,是百年之后的当今世界仍普遍存在的生活。伊凡·伊里奇死了,但千千万万个“伊凡·伊里奇”仍在这个世界盲目地忙忙碌碌。我们隔着百年看伊凡·伊里奇之死生,仍能看到如今的现实世界,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