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如果你感到痛苦和不自由,希望你心里永远有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焰,不要麻木,不要被同化,拼命成为那个有力量破釜沉舟的人。”《肖申克的救赎》是弗兰克·德伦邦特用镜头谱写的一曲关于救赎与自由的悲歌,直到结束很久,这悲歌依然在众人心头萦绕。当那些阶下囚挣扎的身躯、困囿的选择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痛的,而当那些黑暗的监狱,残暴的狱警以及昭然若揭的虚伪出现时我们已经愤怒了。
但是,这真的是一部繁丰的作品:镜头明白自己的使命犹如语言的使命,除了叹息,还有表达。以审判为起,不断逼近的镜头,让景别的缩小使人感受到法庭环境氛围的紧张,安迪的辩解无力,检控官的言辞激烈,情感张力也越来越大。当押送车驶进肖克,用以上帝的视角初露出安迪的命运,一个或将盛满着无尽沧桑的监狱人生。
对于影片,领悟的能力虽然参差,角度与品位应该是形成观影心情的关键。这里便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该如何解读代入感在镜头与讲述之间的矛盾?
当然,德伦邦特作为一个兼具人性内里与环宇视角的导演,的确顾及故事的生动性与曲折性,从不回避渲染与抒情。对于典狱长等人运用仰拍,代表着势力与权威,用平视或俯视去拍犯人,代表着卑微与压迫。这种拍摄的角度不由得让我想起被我们的文化摩梭许久的一件乐器:二胡。仅仅两根琴弦,形制简约,音虽悲切却精深。俯、仰镜头的转换自如与特写下人物的复杂情绪,正是双弦并奏,而这又构成了一部双相寓言,探讨着"救赎与自由"。
而在这流淌的叙事线里,人物立体甚至深厚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作为堆砌上的"砖",而是建筑在镜头语言中的榫卯,在其表面谐和中构筑着内里的繁丰。当镜头自下而上与终于自由的安迪相对的一刹那,我们的脉络中也融入了救赎的艰辛,追求的执着与愿望终成的欣悦,或许还有更多灿烂而又深沉的感情。
如果要为《肖申克的救赎》描述一幅画像,也许可以是如下的场景:
那大片片涡蓝至极的天空与海洋仿佛要疯狂暴躁地挣脱命运的束缚与牵绊,两人一船,寻找自由所在的地方,或许显得疾速和不可理喻,却是他们的救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