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会我们不忘本
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
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
勿忘清明,且惜当下
清明祭祖知多少
一、挂纸
又称“压纸”,有替祖先整修居所之意。须先铲除墓地的野草树枝,再以小石头把长方形的纸钱(北方为五色纸,南方为黄纸或白纸),分别压在墓头、墓碑以及墓旁的“后土”——即土地公牌位上,象征子孙为祖先居住的房子增添新瓦,也表示墓地有人来祭扫过。
二、培墓
这是比铰隆重的祭墓仪式。如果一年之内家中有添丁、娶媳、购置田产等喜事,就要进行培墓;初葬的新墓还必须连培三年。
培墓要准备两份祭品:
一份以三牲(猪、鱼、鸡)祭拜“后土”,一份以五牲(另加鹅、鸭或鸭蛋)祭拜祖先;另加十二菜碗及红蛋、粿类、糕饼、酒水等。
三、 烧金
有感谢土地公之意。祭拜后土要烧刈金;祭祖要烧四方金、寿金;新丧则要烧库钱、往生钱、银钱。
四、吃红蛋
全家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把蛋壳撒在墓地上,以示“新陈代谢”之意。如有添丁之喜,还要带一对“子孙灯”前往祭拜,再把蜡烛插干灯内点燃,带回家置干供桌,象征子孙兴旺。
五、放鞭炮
放鞭炮是扫墓仪式的最后一步。早期农业社会,邻近的儿童听到鞭炮声会凑过来,扫墓人家就分发拜过的红龟粿给他们。红龟粿不够就发钱,这种习俗称为“揖墓粿”,意思是请附近孩童帮忙看管墓地,不要随意践踏。但这种习俗现在已近绝迹。
清明活动知多少
一、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荡秋千,最初主要是女孩子的游戏,南北朝时期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
二、踢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蹴鞠”就是其中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是现代足球的前身,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商代已有蹴鞠,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进入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三、踏青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勃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冬天,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外出踏青。
四、放风筝
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鹗”。
五、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突出新绿。清明时节,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帽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插上柳枝,以祈求祝愿。
清明美食知多少
一、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南方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
二、清明螺
清明期间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的螺蛳还未繁殖,壳薄、粒儿大,这时的螺肉是一年中最为爽甜饱满的时候。用清水养上2~3天,待吐沙完成后冲洗几遍,用钳子去掉尾部,葱姜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佐料,着料酒、白糖、辣椒同炒,肉质紧食。鲜美无比。
三、润饼
在热壤中烙好一张薄如蝉翼的圆形熟面皮,包裹起用糖和麦芽糖加工成为“糖葱”的甜馅,或混合香菇、胡萝卜、豆芽、海苔菜、红烧肉的咸馅,卷成圆筒状就食。也可以把鲜墨鱼、猪肉、腊肠、虾肉同蔬菜炒热,加入适量调料,用两三片薄饼皮裹上,用糖稀封口,或根据嗜好蘸各种酱料,一口咬下去,满口蔬鲜肉香。
四、朴籽粿
潮汕的粿品种类繁多,朴籽粿是海内外潮汕人几乎无人不知的清明节必备传统的糕点。嫰绿的外表,清新的朴籽味,吃进口中有淡淡的甘甜味,口感嫰香松软。同时,清明节做“朴籽粿”也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充分展现出潮汕侨乡的民族风情和美食特色。清明时期,远在异乡、海外的潮汕乡亲回乡扫墓时都会供奉上朴籽粿,这是潮汕缅怀先人的特有方式。小小的一块朴籽粿藏着潮汕特有的春天,被称作潮汕人的“抹茶蛋糕"。
人生终有别离
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当我们急匆匆行走时
别忘了回头看看
带着所爱之人的嘱咐
勇敢从容地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