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给我一半
你的爱给了我全部
这个世界上
只有我这个小孩
叫你妈妈
母亲节起源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这个节日的发起人是安娜·贾维斯。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这使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上,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用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母亲的感激之情。
此外,贾维斯也写信给西弗吉尼亚洲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因为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将贾维斯母亲的忌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
她的呼吁得到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传入与流行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在中国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这一概念,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当然,中国人的母亲节更有中国味道。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小孩子们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人们在这一天除了孝敬自己的亲生母亲之外,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等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
据互联网可查资料显示,母亲节最早出现在2004年新浪体育的一篇报道,其内容是一位美国体育明星平生第一次没有在母亲身边过母亲节,最终这名体育明星用篮球比赛的胜利告慰亡母。这篇文章因此打动了众多中国网民,从此母亲节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媒体上落地生根,关于母亲节的文章也逐年递增。
母亲之花
在国外,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远在《诗经·卫风·伯兮》中就有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这里的谖草就是萱草。背,北,即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用萱草代表母爱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等等。
此外,萱花永茂、萱堂延福等词语也逐渐成为祝福母亲的专用语。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花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各国习俗
瑞典:母亲节前夕,瑞典红十字会会举办塑料制的母亲花的义卖,义卖所得将作为赞助育有许多小孩的母亲的度假经费。
法国:子女会为母亲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包括珠宝和富有意义的礼物,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晚餐,餐毕端出一个为母亲而做的蛋糕。
加拿大:家庭成员除向母亲送礼物外,并要做各种让母亲快乐的事情,以表示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墨西哥:人们身穿民族服装,高举圣母像旗帜,在老人的带领下载歌载舞。
电影推荐
意大利影片《十八个礼物》。该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身患绝症的艾丽莎在离世前为女儿安娜准备了18份礼物,然而每年拆礼物却成了安娜的负担。在18岁生日当天离家出走的安娜,意外地撞上了怀孕时的妈妈,母女俩开始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认识和相处的故事。该影片在意大利本土一经上映广受好评,并斩获多项大奖,被称为“母亲节的眼泪”。
不止今天
每一天都很爱您
祝我最最亲爱的妈妈
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