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科普 >> 正文

妙语心声·vol·285|心理科普系列:强迫症

发布者:编辑:王莹 [发表时间]:2025-10-26 [来源]: [浏览次数]:

心理小课堂

“这行笔记歪了,必须擦掉重写”“书包里的书没按大小排好,上课都没心思听”——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常被调侃“太较真”,却在旁人看不见的地方,被反复的念头和动作折磨。很多人以为“强迫症”是爱整洁的小习惯,却忽略了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隐形障碍。了解它的真相,才能给需要的人真正的理解与帮助。

01不是“爱较真”,是甩不掉的“思维负担”

对有强迫症的学生来说,困扰的起点不是对细节的追求,而是不受控的侵入性想法。比如考前反复担心“答题卡没涂完会零分”,即使已经检查过多次;写作业时总冒出“字迹歪了会被老师批评”的念头,明明知道不合理,却像心里压了块石头,越想忽略越焦虑,甚至影响听课和做题节奏。

02重复动作不是“好习惯”,是被迫的“焦虑应对”

为了缓解这些想法带来的不安,学生们常会陷入重复行为的怪圈。比如整理书包时,必须按“课本-练习册-文具”的顺序摆放,哪怕上课要迟到了,放错了也要重新整理;每次离开座位前,都要反复检查抽屉里的手机、钥匙是否在原位,少则三四次,多则十几次——这些行为不是“有条理”,而是被焦虑推着走的无奈选择,短暂安心后,新的担忧又会出现。

03能干预、可缓解,附学生可试的小方法

很多人觉得学生的这些表现是“太敏感”“性格固执”,其实强迫症与大脑神经递质、成长环境等因素相关,并非单纯的性格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大部分学生的症状能得到缓解。日常也可尝试简单方法:当侵入性想法出现时,试着“延迟反应”(比如告诉自己“5分钟后再检查”),或用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平复焦虑,这些小行动能帮你逐渐减少对重复行为的依赖。

如果你的同学总在重复整理、反复检查,别再笑着说“你有强迫症吧”;如果你自己正被这些念头困住,也别觉得“我太奇怪”。强迫症不是“矫情”,也不是无法摆脱的枷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寻求专业帮助,再试着用那些小方法慢慢调整,你会发现,不用被“必须怎样”绑架的学习生活,其实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