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咨询师手记 >> 正文

咨询师手记•转载|讨好、孤独、自卑...你的坏情绪,原来是内在小孩在作怪

发布者:陈程编辑:陈程 [发表时间]:2019-06-26 [来源]: [浏览次数]:

01

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的很多坏情绪,其实都能从童年的伤痛中,找到答案。

上周,我去朋友那里体验了一个心灵治愈的培训课程。

在课上,有一个环节叫做“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学员们席地而坐,屈腿、抱膝、闭眼。

周围的灯光慢慢暗了下来,耳边传来轻音乐,和老师又轻又缓的引导声:

深呼吸,现在开始回想,在你小时候,对你伤害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

仔细的回想那一天你闻到的空气、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象;

回想那一天你见到的人,他们脸上的表情、说出的话语、做过的动作……

周围的呼吸声,从平稳,变得急促起来。

过了一会,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

现在,已经长大的你,回到了那一天,请找到小时候那个年幼且无助的自己。

蹲下来,好好的抱一抱他,在耳边告诉他,不要怕,一切都会好的。

这时,周围急促的呼吸声,已经变成了隐隐的抽泣。

其实,那个年幼且无助的孩子不仅存在于过去的记忆里,还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瑟缩在黑暗的角落,不再长大,满身伤悲。

心理学上,这个未曾长大、未曾被安抚好的孩子,称为“内在小孩”。

 

 

 

在这次体验课的分享环节,有一个女生分享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在她的描述中,由于幼年的经历,她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

她多疑、敏感,本能地怀疑一切。

在她的眼里,这个世界处处都存在着变数和危险:

男朋友一晚回她消息,她就开始多疑、焦虑,疯狂的电话轰炸;

陌生人一靠近她,或和她搭话,她脑海里就开始自动播放“今日说法”;

同事一回避着她说笑,她就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对她有意见……

她永远无法心安,恐惧仿佛在追赶着她的脚后跟,惶恐将她牢牢包围住。

她心里住着的,是一个“戒备小孩”。

她说,在“抱抱小时候的自己”的环节,她回想起的,是大概五六岁时候的自己。

那是一个周末,她早早的起床,换上了最喜欢的裙子,上周,妈妈答应了今天带她去游乐园。

虽然因为妈妈工作很忙,已经失约了好几次,但是,这次妈妈答应她的时候跟她拉勾了,她记得妈妈曾经说过,拉了勾,就不能骗人。

可是,临近出门的时候,一个电话,让妈妈再一次食了言。

她哭、她喊、她闹,她紧紧地抱着妈妈的手提包,不肯让她离开。

她也不知道,那一刻的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的难过。可能是,她突然发现:

原来,就算拉了勾,也是可以骗人的。

于是,就在那一天,那个哭闹、无助、对一切开始质疑的孩子,住进了她的心里。

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她一直想刻意的回避那个孩子,但事实上,“她”却时时刻刻在无意识中影响着她的生活。

 

 

02

内在小孩是坏情绪的根源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退行”。

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外界的指责、评判、苦难、危险的时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状态,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应。

这个时候,用“孩子式的方法”,替我们 " 接管 " 一切的,就是你的内在小孩。这时的他,会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虑、崩溃、纠结、抗争。

比如:孤独小孩会在遇到挫折时,不愿意跟人倾诉,容易自己胡思乱想,陷入极端消极的情绪中;

讨好小孩对于外界的评判会非常在意,容易陷入失落、悲伤的情绪中;

而像那个女生一样的戒备小孩,会对身边所有的人,竖起自己身上的刺,陷入恐慌和焦虑之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不再想起过去的痛苦,我们往往会尝试回避和遗忘那些痛苦的回忆。

所以,很多人会跟那个女生一样,想要刻意的回避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以借此停止我们的痛苦。

然而,忽视并不代表不存在。

而我们鼓励大家去面对、去了解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声讨”和“归罪”于谁。

毕竟,没有一个人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是完美的。

我们为的是,让大家更好地接受、面对和放下。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不开心不快乐又找不到原因;

如果你常常觉得“我不如别人”、“我不够好”,认为自己非常糟糕;

如果你会突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崩溃,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那么,请回到这一切坏情绪的根源,去找到那个内心小孩,好好地抱一抱他,说一声,别怕,一切都会好的。

请记住,在人生起始的地方,有些东西我们无法选择,但不代表我们就必须断送掉幸福。

既然内在小孩是你的一部分,那就学会爱t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