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树洞vol.88 你被黑暗敲打,恰恰说明你是光明本身
问题一:什么样的行为是对别人适用的道德行为(纯粹的善)?在自己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或者社会)应该如何居中调和?如果是为了一个人纯粹纯洁的动机行动的话,就不应该考虑自己利益,这样不带任何功利的行为才是普遍道德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做事情要考虑动机,就比如:帮助他人,会获得自己道德价值感的提升,让自己觉得站在自我实现的制高点上,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似乎也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不是纯粹的道德,这应该是普遍遵循的行为,不应该有高尚感。
那么纯粹善的无关功利的标准从哪里来?现实中复杂的内心冲突似乎更麻烦,我们的价值实现必须和他人发生交际,而我又很矛盾要不要站出来和集体互动,来实现自己的意义。我觉得很麻烦的就是:自己的价值是自己定义还是他人在定义?要靠什么填充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还要怎样思考或者行为才是实现了自我(把自己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咨询师回复:同学你好,价值创造中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行事标准。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做事。当有这种内心冲突的时候,不妨想一下,你做这件事情的初心,你想要获得什么样结果,因为只要做事情,肯定会有动机,很多时候我们既满足了动机,又获得了想要的结果,这并不冲突。善本身是一种主观判定结果,随着主体和时间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容。总体宏观地说,在最广时间范围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目的(最大最终目的)即善。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称为是“善心”。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行”。合规律发展的“欲”就是“善”。
问题二:上了大学之后,变得好想家啊。什么样的事情都会联想到在家里,给父母打电话也是很难过,想他们。
咨询师回复:同学你好,首先,我们刚进入大学都会产生想家情绪,这是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需要直面这种情绪。想家不仅仅是因为离家远了,不能随时回到家里,它是由许多事情,许多原因造成的。因为从单调的高中生活进入到复杂的大学生活,我们会接触更多的不同圈子的人,不同省市的同学,会有些不适应。我们从高中单纯的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按部就班的学习,到现在拥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更多的自由时间,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会觉得迷茫;从之前父母老师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到现在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这些改变,不适应等都会造成我们想家的情绪。
其次,我们需要及时调节这种想家情绪。1.多与家长联系,来缓解这种想家情绪,现在手机、视频等都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沟通。2.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加入一些感兴趣的社团,锻炼自己的同时,转移想家的情绪,同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多去图书馆,看不同类型的书,去扩宽视野,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3.结交新朋友,多于舍友交流,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尽量融入团体。4.增强独立性,摆脱依赖心理,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问题三:每天都要打卡各种签到,还莫名其妙下载很多APP,填着填不完的表格,感觉很累,感觉不是来上学的。
咨询师回复:同学你好,首先,因为高校学生人数多,学校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提升服务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下,的确会要求学生打卡,签到,但这些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当然,在不经意间的确会影响学生们的体验,让你感到很累。我是理解你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现状,那就试着接受它。我们可以把这些软件放在手机单独的一个页面或文件夹里,方便自己打开查找,填的表格注意总结,说不定下次可以直接粘贴复制一些内容。
其次,大学与之前的学习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只是纯粹得学习书本知识,还注重锻炼我们的能力,更考验我们的综合能力,以便我们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足。所以会觉得时间都在这些繁琐的小事中流逝,但这恰恰是我们在毕业后会面临的状况。
最后,我们需要在不断适应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放松自己,创造快乐的环境,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本期树洞主人:陈程
工作时间:长期。
受训背景: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过系统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理论与技能的学习;长期接受心理动力学连续培训,持续进行精神分析个体、团体督导。
咨询感悟:当你沉默时,我陪你一言不发;当你欢笑时,我陪你喜上眉梢;当你思索时,我陪你澄思寂虑;当你成长时,我陪你乘风破浪;当你离开时,我会依然在这里等你。
心语树洞使用指南:
如果你有想吐槽或者想让心理咨询师帮忙解答的心理困惑,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或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留下你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帮你解答哦。
链接:https://www.wjx.cn/m/91356385.aspx